打算進軍硅谷的小黃車們能成功嗎?
matthew 2016.12.26 08:00 共享單車概念股
共享單車的海外戰(zhàn)即將打響。
本月,先是摩拜宣布將進軍新加坡市場,然后ofo則宣布醞釀了半年的出海計劃將落戶硅谷、倫敦兩地。有趣的是,二者不約而同均選擇了發(fā)達程度高于中國的國家,這與大多數(shù)國內互聯(lián)網企業(yè)的出海方式大相徑庭。
出海的姿勢大抵有兩種:一種是從高階到低階的流動,無論是前些年國內如火如荼的C2C(Copy to China)風潮,還是如今直播、內容平臺及手機廠商攻占東南亞的計劃,都是類似的邏輯。第三世界國家往往有著不少過去中國的影子,在國內互聯(lián)網紅利趨于見頂?shù)默F(xiàn)在,用熟悉且被論證的經驗去開墾一塊處女地,近乎是無風險套利。
但顯然,ofo與摩拜并非如此:由中國反向輸出給歐美國家,他們似乎想實現(xiàn)模式從低階向高階的流動。
這似乎可以解決由國民素質帶來的一系列損壞問題。不過,迥異的國情很可能會改變共享單車原有的供需模型—-至少,共享單車在國內所背靠的人口密度紅利,在歐美似乎并不太明顯。
進軍硅谷園區(qū)?但硅谷已經有了
在國內,共享單車的需求主要來自兩個方面,第一是密閉或半密閉大園區(qū)、校區(qū)的通勤。由于缺乏公共交通支撐及中短距離在搭乘上的尷尬,這類園區(qū)內的通勤并不是一件易事。只要共享單車在這類密閉空間做到一定密度,即可滿足需求。
這類需求海內外并沒有太大差別。事實上,早在2007年,谷歌就在其總部山景城園區(qū)推出過一款名為“GBikes”的單車產品—-由于Gbike不上鎖,員工可以自由取用,已經頗具今天共享單車的影子。
然而這款單車的發(fā)展似乎并不太順利。由于初期丟失率較高,谷歌后來不得不為Gbike增加了定位功能;此時谷歌發(fā)現(xiàn),Gbike并沒有丟失,只是散落于城市的各個角落。
也許是考慮到這種情況,ofo在海外擴展時,將定位模塊當作必有項。不僅如此,ofo創(chuàng)始人兼CEO戴威還表示,在硅谷,ofo的目標人群將定位于工程師等極客群體,此后也將提供一些針對性的服務。
不過,園區(qū)市場的風險也客觀存在。不僅是谷歌,諸如Facebook、Twitter等美國很多公司都在園區(qū)內為員工提供了單車服務,而根據戴威介紹,Google、Facebook、Twitter園區(qū)都是ofo的目標投放地。
這輪競爭或許不可避免,ofo能拿出什么特色服務可能是成敗關鍵。
另一方面,在高校市場,國內共享單車企業(yè)可能會有一些機會。
今年9月,美國公司Zipcar與Zagster就曾宣布將面向15所美國大學提供共享單車服務ZipBike,但這項服務到2017年才會上線;時至今日,在校園這類封閉市場,歐美也暫未出現(xiàn)較為成熟的共享單車企業(yè)。這無疑為中國企業(yè)提供了準入空間。
然而,這類合作往往需要與校方達成一定共識,這對客場作戰(zhàn)的國內廠商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。事實上,哪怕是在國內從校園市場起家的ofo,截至目前也沒有宣布入駐海外高校的具體計劃。
迥異的城市通勤需求
共享單車的另一個需求在于上下班通勤。這項需求在海內外大為不同。
國內在通勤方面有幾個突出特征:城市人口密度大,存在較多人口聚集地,交通擁堵嚴重。這些特點共同導致了地鐵通勤人群數(shù)目極大,且這類人群有著地鐵到公司的雙向需求,潮汐性明顯。
相比之下,歐美國家的大城市效應相對薄弱:地廣人稀,人口密度并不如國內。不僅如此,雖然歐美家庭在汽車保有率上勝于中國,但在城市擁堵程度上卻普通好于國內大城市,這使得汽車通勤仍是主流。
即便在公共交通上,發(fā)達國家的單車使用率可能也沒有我們想象中高。根據美國公交協(xié)會今年的一項調查,大部分人仍然使用巴士和地鐵等公交出行方式,這部分受訪者占比為65%,使用自行車分享服務、汽車分享服務和分享出行服務的受訪者占比分別為11%、12%和10%。而在摩拜布局的新加坡,單車通勤的比例甚至只有1.5%。
一位長期居于美國的人士告訴騰訊科技,在通勤層面,自行車更像是汽車的一個補充,常常是厭倦了開車,或者是出于運動考慮,才會使用單車通勤。事實上,美國使用單車通勤的很多人都偏專業(yè)或半專業(yè)級,純粹為通勤使用單車的人并不多。
這也使得在國內很有可能成為剛需的單車通勤,在國外認知度并不高。而國外認知度更高的單車運動,在定位上與共享單車存在一定距離。
不過,短期來看,機會還是會有。在歐美超大城市的繁華地帶,依舊會存在國內類似的短途通勤需求,只是由于人口密度原因,在市場規(guī)模上可能相對國內會有所縮水。事實上,早在2013年5月,紐約就出現(xiàn)了一個名為Citi Bike的自行車共享項目;運營10個月后,Citi Bike累計600多萬訂單數(shù),40萬會員,一舉成為全美最大的共享自行車項目。
此外,紐約還擁有一個名為Alta Bicycle Share的公共自行車系統(tǒng),該項目由紐約市市政府親自參與。這與國內的公共自行車類似,屬于公益性質。雖然無論是摩拜還是ofo都在強調在海外也會積極與政府合作,但商業(yè)性質項目能否獲得當?shù)卣J可,可能還需要運營商付出一些努力。
成本優(yōu)勢是命門?
歐美市場環(huán)境的迥異確實有可能會帶來不小的麻煩,但國內共享單車企業(yè)也并非沒有優(yōu)勢。
事實上,在低階市場向高階市場的流動上,此前已經有諸多先例。相對于歐美,中國企業(yè)最大的優(yōu)勢在于廉價且高效的人力資源及其帶來的成本優(yōu)勢,這在人力需求較大的制造業(yè)上尤其明顯。
共享單車與制造業(yè)同樣息息相關:摩拜自己研發(fā)生產單車,ofo此次海外拓展則將生產制造交給了鳳凰自行車。
戴威告訴騰訊科技,美國一輛單車300美金,但ofo送去美國的車只有100美金,這需要感謝國內相對成熟且成本低廉的生產體系。此外,相對于歐美公司每天五點下班,十點上班的環(huán)境,中國企業(yè)員工具備更強的執(zhí)行力,這可能也會為中國企業(yè)加分。
在定價上,在中國大概是一塊錢左右每小時或每半小時的定價,在英國可能會采取1英鎊,美國采取1美元的低定價贏取市場。但即便如此,這個定價依舊是國內的數(shù)倍,這無疑會提高企業(yè)的盈利預期。
在獲取當?shù)卣Y源支持上,ofo則在大打“就業(yè)牌”,游說英國議會。根據ofo的規(guī)劃,在歐美市場,ofo不僅會把車改成實心輪胎,還會安排專人做運營,比例大概是一個師傅對應一千輛。
“假如在美國有一百萬輛車,對應的就是一千個就業(yè),如果有一千萬輛車就是一萬個就業(yè)”,戴威表示,這對于一直在努力增加就業(yè)的當?shù)卣兄恍〉奈Α?/p>
但不可否認,共享單車企業(yè)的出海還處于相當初級的階段。尤其在對海外市場尚不熟悉的現(xiàn)況下,如何因地制宜,發(fā)揮優(yōu)勢、規(guī)避劣勢依舊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(zhàn)。此外,雖然摩拜ofo暫時還只將發(fā)達國家作為目的地,但依舊不排除未來會會向其他海外市場發(fā)展的可能性。
畢竟,頗具通用性的單車出行并不會囿于某一個國家和地區(qū)。作為一項有待深入發(fā)掘的行業(yè),未來更多國家可能會有更多機會,而中國企業(yè)或許已經走在了最前面。
共享單車概念股:華訊方舟、中路股份、信隆健康、深中華A、上海鳳凰、華西股份。
共享單車概念股
那么問題來了:最值得配置的共享單車概念股是哪只?即刻申請進入國內首個免費的非公開主題投資交流社區(qū)概念股論壇參與討論!
申明:本文為作者投稿或轉載,在概念股網 http://m.chiang1015.com/ 上發(fā)表,為其獨立觀點。不代表本網立場,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,亦不對其真實性負責,投資決策請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。